约茶滴滴app_成都品茶不限次_学生同城空降_可约可空降可一

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热点转载
 
第一观察|领悟总书记抓土地工作的系统思维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5-06-26 阅读: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毕敖阶苁榧嵌灾谢蟮爻渎钋?,从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到沙地、盐碱地等,对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眷恋。

这种对土地的关心重视,超越单一资源保护的视域,上升为一种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多功能性的大土地观,贯穿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思维,实现生态?;ぁ⒘甘嘲踩肟沙中⒄沟挠谢骋?。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维系人类生存的直接生产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朴实而深刻的语言指明耕地的重要性:“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

“耕地?;な且桓鱿低彻こ?,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如是强调。

统筹发展与安全,兼顾数量与质量,着眼近期与长远。

从?;ず谕恋氐街卫硌渭畹?,从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升级到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力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耕地就是饭碗?!跋裎颐钦庋拇蠊砸孔约?。”耕地?;ぶ苯庸叵档搅甘嘲踩谕恋刈试幢;と种械恼铰缘匚幌拭鞫怀觥?/p>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将“草”和“沙”纳入其中,明确草地在维系生态链条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沙地治理在生态?;ぶ械墓丶匚?。

山水林田湖草沙,主要承载者是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耕地?;し诺浇ㄉ枞擞胱匀缓托彻采闹泄较执欣纯剂?,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ず拖低持卫?。”

着眼各类土地资源的系统性联系,构成了大土地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将土地?;び肷;ね吵锿平?,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的美丽国土。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适宜高强度开发利用的较为有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且面临着保发展、保耕地、保生态的多重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

在生命共同体视野下,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盐碱地等每一类土地资源,都承载着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

森林——2024年4月,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

草原——草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破坏容易修复难。2022年3月,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总书记深刻阐述草原的重要性:“林草兴则生态兴”。

湿地——2020年,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开发要以生态?;の鳌薄笆毓笤谠?。

沙地——“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2023年6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时,总书记这样强调。

盐碱地——“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p>

……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土地资源系统?;だ玫纳羁趟伎己兔魅芬螅逑至舜笫澄锕?、大农业观与大生态观、大土地观的内在统一。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土地要素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土地问题上划定红线和高线,兼顾科学保护和高效利用,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奠定空间载体基础。

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宜沙则沙……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深厚承载。

策划:张晓松

主编:赵超、朱基钗

主笔:王立彬、黄玥

视觉:朱思明、高松龄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一见·站在历史的坐标前,我们如何凝望未来?